生态学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时髦名词。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在不同的生态园林空间中,无论是植物为主景,还是植物等园林元素构成主景,植物配置应注意其原理、配置方法、艺术手法、植物类型的选择和数量的确定。还讨论了生态造景的种类和效益,并结合植物景观设计的要求,提出了植物配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1、前言:
人类在利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高度的社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全球环境变化、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人类生存不仅需要优美舒适的环境,更需要和谐稳定、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出现是城市美化工作最高水平的体现。
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是利用树木、灌木、藤蔓和草本植物营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线、色等自然美,并将其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发展和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不断拓展。植物景观的传统概念和内涵已不再适应生态时代的需要。通过学习,我觉得植物配置是植物造景的基本功。它不同于纯粹的功能性农田防护林或经济目的的人工林、果园、苗圃和花坛。区别在于艺术一词。园林植物的布置应包括植物之间的艺术布置以及与其他园林元素的结合。结合功能,充分发挥其观赏性,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获得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最大协调。
1.1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遵循生态学原理,构建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动物、植物相互联系的新秩序,实现生态美和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开发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达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该包含三个内涵:
一、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可以美化环境,营造宜人的自然景观,为都市人提供游览和休息的娱乐场所;其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吸收作用,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调节小气候,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配置,建立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的良性生态循环的生存环境。
2、生态园林设计原则
(1)统一原则:又称变化统一原则或多装统一原则。
在设计植物景观时,树形、颜色、线条、纹理和比例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才能表现出多样性,但它们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形成一种统一感,既活泼又不失统一和谐。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我什至觉得有些部分感觉支离破碎,失去了美感。过于复杂的色彩也会让人分心和混乱,但过于平淡直白,没有变化,就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要把握合中求变、变中合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的统一感最好通过重复来捕捉。例如:来宾街道上的行道树绿化带,相同的树种等距种植。同龄的树种,或者同种,同龄的花灌木都种在树下,这种精确的重复是最统一的。在城市规划树种时,分为重点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重点树种种类少,但数量多,形成了城市的基调和特色,起到了统一的作用。而一般树种种类繁多,种类繁多,数量少,色彩艳丽,起变化的作用。例如:凌云县盛产各种竹类,在竹园的景观设计中,很多竹种在形似竹叶、竹竿的形态和线条上统一,但也有成丛的竹子和散落的竹子。高大的毛竹,或麻竹等,低矮的青竹种植在不同的高度,紫竹、金竹等有不同的颜色。当这些竹种被巧妙地种植时,可以说明统一求变的原则。
(2)和谐原则:和谐与对比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要注重相互联系与合作,体现和谐的原则,使人拥有柔和、沉静、舒适、愉悦的美感。找到相似性和一致性,并将它们种植在一起以创造和谐感。反之,利用差异和变化可以产生对比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产生一种兴奋、热情和奔放的感觉。因此,植物景观设计中经常使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吸引注意力。
植物与建筑物一起种植时,要注意体积和重量比例的协调。例如,百色起义纪念碑两侧,高大的杉木与雄伟庄严的纪念碑相协调;南边一些靠近楼柱的小院子里,大部分都种有竹子,竹子和柱子很协调。